2013年7月23日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受邀為大地風景講授《文化產業園策劃》。陳教授理論與實踐的講解,結合當前的政策方向對文化產業園策劃進行了全面分析,包括對文化產業的要素、特點、規劃指標等,從而指導文化產業園的策劃和規劃。
本次課程重點講了以下兩個方面內容:
文化產業及文化地產的特點
文化產業園的策劃
一、文化產業與文化地產的特點
現在中國各地都需要旅游和文化產業,并且二者關系非常緊密,相互支撐。如果沒有文化產業,旅游就很容易成為比較單一的風景,文化產業可以為旅游增加很多深度體驗的項目,如成都東區營業公園,占地218畝用來做音樂體驗,第一周游客就達到了100萬人次。這表明文化產業可以進一步促進旅游的發展。同時,旅游也為文化產業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渠道。本次課程重點講述前者,因此后者在此不做過多的陳述。
1.文化與文化產業
文化通常是指從過去的某一個時間一直延續到現在,它是歷史的沉淀,所以文化比較偏向于保守。而文化創意產業則是不斷創新,利用文化的元素進行創意,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別。文化產業并不是文化的產業,而是跟文化有關聯的產業,也就是說它不是把已有的文化拿來做產業,而是把跟文化有關的東西經過再創意變成了產業,既包含了文化本身,同時也涵蓋了文化的藝術性和娛樂性,從這個角度上說,文化產業應該叫文化創意產業。
另外,通過對比山東和湖南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發現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往往做不好,這主要是因為本地的原本文化的保守性通常會排斥新文化的創新。同樣文化底蘊很深的人一般也不適合搞文化產業,因為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會對文化創意產生自動排斥,認為新生產出來的產業園缺乏內涵。這些都表明文化的元素可以用來做文化創意產業,但文化本身卻不能做文化創意,甚至可能排斥文化創意。反過來文化創意產業也不會聚成傳統文化,并且很可能破壞傳統文化,二者的矛盾存在于文化創意產業中,并且在今后的策劃規劃中需要認真思考和對待。
2.文化產業的特點
文化產業最本質的特點,可以用15個字進行概括:
無中生有、可復制
內容、平臺、延伸、服務
前面七個字說明了創意的方法,后面八個字代表了產業的范圍。
首先,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來說,無中生有出來的項目還必須具有可復制性,這一點與旅游有很大的區別,傳統旅游要求具有獨特的資源,且不可復制,這表現了文化旅游跟傳統旅游在本質上的不同。例如,迪斯尼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迪斯尼,其中90%的內容是一樣的,另外10%就是根據不同的地區文化進行調整創新,經過市場檢驗后再復制。因此,文化創意產業包括三種復制:一種是產品、一種是模式,一種是方法。
其次,文化產業的范圍大概可以為八個字解釋:內容、平臺、延伸、服務。
第一,內容,音樂、電視、電影以及舞臺演出等都是內容。
第二,平臺,主用是用于下載內容,傳播內容,交易內容。
第三,延伸,把內容做成延伸產品,如玩具、服裝等。在國外多數是指知識產權的一種授權產業或者叫延伸產業,但是目前中國還很少,中國一般是制造業,普通制造業,文化制造業,這都不是延伸產品。
第四,服務,為前三者提供技術支持,金融支持,人才培訓支持等的相關服務。
文化產業是由前面三個部分為主要范圍的一個產業類別,并由服務串起來,其最重要的特點是要構成產業鏈。產業鏈指同一種內容,可以創意為很多內容,如游戲、電影、圖書、主題公園等,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獨有的特點。同一種資源可以連續幾十次、幾百次,幾十年、幾百年地利用創新,內容為王延伸產業鏈條,形成規模效應,提升品牌價值。這一點正是國內所缺乏的。
目前國內最大的文化產業問題就是產業鏈短,或者缺乏產業鏈。目前中國最大的產業趨勢是數字文化產業。2012年中國文化企業最大的四個公司是中國移動、騰訊、中央電視臺、百度,從中可以看出,相對于國外“內容為王”的模式,我國則表現出了“平臺為王”的模式。這一模式雖然可以盈利,但對于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影響大不。
3.現代旅游和傳統旅游
旅游分為兩類,一種是現代旅游,也叫文化旅游,一種是傳統旅游。
現代旅游,也叫現代的創意旅游、現代文化旅游,屬于活動經濟,其特點就是與當代文化和創意相結合,具有體驗功能,能夠進行多次消費,產品可復制。傳統旅游是以景觀為主,屬于觀光游,體驗性比較弱,對游客吸引力可能是一次性的。對比可以看出,現代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特點是相同的,都屬于活動經濟的一種,通過娛樂構建產業鏈,形成文化創意產業,打造體驗式旅游目的地。
4.文化地產的形態
傳統旅游基礎上形成的地產是景觀地產,文化旅游基礎上形成的地產叫文化地產,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包含文化體驗項目。以文化為概念,或者用文化來炒作價房的地產,不是真正的文化地產。梳理目前市場上已有的所謂的文化產地,文化地產類型主要有:
本質型:真正的文化產業,如文化產業集聚園、藝術品交易中心、主題公園、劇場、會展中心等;
本質相關型:本質上是文化的地產,但缺乏地產的產業價值或收入,如圖書館、博物館等;
相關型:本來應該是文化地產,但是實際上卻沒有價值,同時又與文化相關,如高爾夫;
延伸型:地產中延伸出來的文化項目,如藝術中心、影城;
組合型:進行多產業發展,如萬達實現購物廣場、酒店、影院三合一的組合;
混合型:如華強和華僑城,以地產為主兼主題公園或其他文化內容;
環境型:依托優良環境實現地產增值,如公園邊上的地產;
概念型: 借助某一文化概念炒作周邊地產,如上海迪斯尼即將開發的周邊地產;
商業包容型:一般物業里面又包容一些文化企業的內容;
專題概念型:如博鰲論壇,通過論壇帶動周邊地產;
社區提升型:借助教育發展地產,如教育地產;
平臺型:借助平臺發展地產,如會展地產;
嫁接型:包括商業和文化產業,如成都的錦里;
文化交流型:用于文化交流形象展示的地產,如藝術家村、美術館等;
改造型:文化產業引領下對產房進行改造,如舊廠房改造;
綜合改造型:文化設施的重新改造,如黃莊海淀劇場+辦公樓的模式;
轉移型:將原有地產和產業轉換為相關地產和產業,如長春電影制片廠轉化為電影主題公園和只制作主旋律電影;
片區綜合開發改造型:如曲江的文化產業包含城市改造、一級土地開發、文化設施、文化產業和項目投資,成為綜合體;
環境改造型:一邊改造環境一邊建地產,如河流濕地改造;
文物保護型:文物故居保護及拓展;
交換型:企業與政府進行文化和地產互換;
二、文化產業園策劃
1.文化產業園的五種集聚形態
文化產業園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產業集聚,因此也可以叫文化產業集聚園。目前文化產業園主要有五種形態:
(1)企業總部:文化公司集中在一起;
(2)交易平臺——線下和線上:批發、大型交易、設計、可復制經營的企業;
(3)體驗性主題公園和產業集聚園合一:如成都東區音樂公園;
(4)以上三種的結合;
(5)專業性的產業形態的集聚:主題性或專業性較強的產業園區。
2.文化產業集聚園規劃的六個基本指標
文化產業集聚園規劃應達到六個指標:
(1)產業集聚與規模效益
(2)企業為主體
(3)具有產業的成長性
(4)園區與企業具有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
(5)比較完整的產業鏈
(6)資源整合與專業能力的提升
以上六個標準可以衡量文化產業集聚園的好壞,在文化產業園策劃中必須重點把握。另外還需要注意政府與園區運營主體的不同目標,這也是策劃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政府希望文化企業能夠入駐產業園區,并快速成長,而園區經營者則希望快速回籠資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如何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就需要在策劃中為其設置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模式。
3.文化產業園策劃的原理
文化產業園的策劃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定位
定位對于產業園的發展至關重要,是產業園策劃首先必須考慮清楚的一個問題,一個好的定位為產業園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定位不準的產業園,如動漫基地、藝術家產業園等,都屬于定位錯誤,動漫或藝術家只能作為核心業務,不能是定位。
(2)核心業務
文化產業的核心業務就是產業,包括了很多的行業,就是利用文化元素延伸產業鏈,并融入娛樂性、時尚性、體驗性。
在核心業務設置過程中,不能只講文化特色的錯誤觀點。特色文化跟傳統旅游關系密切,但和產品的復制關系很遠,并且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傳播和理解,如中國的京劇雖然很好卻不賣座。相反,美國沒有特色,但因為能夠引起人性的共鳴而征服了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娛樂、創意、想象力、人性共鳴的內容構成了娛樂業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在文化產業園策劃中也要堅持這一原則,即使是在做好本地旅游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也要考量游客穿透文化的理解力。在內容相似的基礎上,利用講故事的能力、表演方法、展示手段等形式做好產業特色,樹立品牌。
(3)資源與經濟環境
文化產業園策劃中講究無中生有,但基礎是產業的設置一定要與地方的資源和經濟環境項一致,不能脫離地方的資源條件憑空臆想。
(4)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
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對于園區經營主體來說都非常重要,是其能夠長期發展的保障。現在中國很多園區變成靠物業獲取經濟收入,從而陷入發展的困境。為了突破發展瓶頸,在模式設置時,入園企業最好能夠形成一個產業鏈,相互支持,相互影響,形成整體品牌價值。
(5)核心資源
核心資源一定與發展模式和商業模式相對應,吸引行業的龍頭獲得核心業務的核心資源,支撐產業發展。如成都東區音樂公園引入了中國移動的音樂基地,中國移動一年大概有300億的產值,占到中國音樂總產值的75%,從而獲得了音樂產值的核心資源。
(6)相關的產業資源
文化產業發展中獲得相關產業資源的支持有助于新產業的快速發展,如利用旅游,增加影視主題公園、演出等,創建產業鏈中的某一環,從而延伸產業鏈。
(7)平臺支持
為入園企業提供平臺支持,就像孵化器一樣為園區產業發展提供相應的溫度和濕度,為了發展提供空間和相關資源支撐,如為其提供資金、人才、品牌等,引導企業發展。
(8)產業鏈形態
在園區招商過程中要注意入園企業的相關性和重復性,入關的企業最好能夠形成產業鏈,是其形成產業的上、中、下游產品不同類型,提供園區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9)園區的產業運作
園區除了物業以外,還要參與產業運作,園區的開發商應該是園區的管理方,同時也是園區的投資公司,就是投資入園的企業,將園區內的不同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為其爭取核心資源,作為整體產業的運作者。
(10)政策與措施
為園區爭取相應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獲取盡可能多的鼓勵政策作為產業運作的外部支持。
(11)軟件與硬件
先有軟件再有硬件。軟件是產業發展的基礎,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硬件為軟件創造更好的效益提供了條件和環境。
(本文根據陳少峰老師2013年7月23日在大地風景第四屆研究生班第七期課程的演講《文化產業園策劃》整理而成,轉載、引用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