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已然開幕,“后世博時代”撲面而來。在后世博時代,我國旅游業發展將何去何從,如何利用后世博時代的效應發展旅游業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問題。整體來講,后世博時代旅游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最大限度把舉辦世博會帶來的無形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優勢。后世博時代對旅游業的影響可大致歸納為如下三點:
首先,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將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眾所周知,旅游行業涉及的產業非常廣泛,《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41號文件,明確指出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基礎設施規劃、村鎮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旅游業發展需要,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整體經濟的發展格局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此未來旅游規劃的發展趨勢將與城市規劃發生更為緊密的聯系,更多的時候甚至需要站在城市規劃的角度來布局旅游業發展。后世博時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將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必將會對旅游規劃的編制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為科學和先進的指導與參照。
其次,后世博時代的輻射效應將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一輪動力。
隨著2010年國家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的出臺,很多地方已經邁出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步伐,如上海、湖南、廣西、山西等省市坐擁當地文化富礦,發揮各自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搭建平臺,為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拓寬了渠道,正在成為全國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力軍。而世博會期間精彩的文化演藝活動所帶來的思維沖擊,將成為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嶄新力量,將對中國的文化旅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休閑娛樂、藝術品與工藝美術、動漫游戲和會展業等方面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最后,后世博時代對客源市場的拉動力主要體現在國際入境客源上。
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心、第一大城市,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我國本身就具壓倒性,世博會結束后,大部分的場館將會拆除,對國內客源來講,后世博效應主要體現在對保留場館的參觀及其衍生消費上,只能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很難在擴大客源規模上發生質的改變。但對于國際客源來講,上海世博會歷時半年,預期客流將超過7000萬人,海外游客約400萬,作為旅游目的地的上海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將得到極大提升,將會對入境旅游產生極大的拉動力,這點從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對北京城市知名度、地位的提升以及對旅游業的帶動作用上可見一斑。
毋庸置疑,上海世博會將對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將產生很大影響??v觀世博會的發展歷史,在后世博時代,大力發展城市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的著眼點是大勢所趨,長三角地區各城市間,由于地域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相聯、文脈相同,素有協作發展的歷史淵源。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勢必會打造一個輻射泛長三角地區的“世博圈”,將為徐州等世博圈城市創造更多的旅游客流和更多的經濟推介機會。如何向世人更好的展現徐州的文化和生態,展現徐州開放、活力和宜居的面貌,打造后世博時期的國際化徐州,是后世博時代徐州旅游營銷的重點,而徐州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后世博效應的關鍵還在于要緊密依托上海國際城市品牌,在各個層面上加大與上海的合作力度,吸引更多上海的入境客源,全力實現與[FS:PAGE]上海的無縫對接,具體可體現在如下六大領域的對接上:
第一,交通對接。
中國即將迎來高鐵全面發展的新時期,而途經徐州的京滬高鐵已經在緊鑼密鼓的修建當中,徐州要與上海實現無縫對接,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對接。增加上海到徐州直達專列,通過高鐵、動車組、火車以及長途客運等交通方式,有效縮短上海與徐州的交通時間,方便旅客的泛長三角一站式體驗。陸路方面,可以借鑒歐洲鐵路通票和快客旅行方式,采取徐州往返上海的仿古、特色旅游專列等形式,游客持通票可在一定限度內的任一時間、任一地點上下車。水陸方面,徐州未來可著力打造京杭大運河的“文化之旅”,打通中國旅游的南北大動脈。京杭大運河沿岸的18個城市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帶,這正契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會主題,沿河可發展房車、露營、自駕車基地等。此外,還要充分利用上海正在積極籌建國際郵輪母港的時機,繼續深化與連云港的全方位合作,利用豪華郵輪的旅游方式,帶動徐州旅游業發展。
第二,文化對接。
世博會本身就是一場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文化是世博精神的重要體現。目前上海正充分利用世博機遇,把演藝和娛樂產業與資本、產權、衍生產品等市場的開發結合起來,開展演藝節目的推介、交易、展演、培訓以及衍生產品的開發。徐州與上海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差異互補性,上海打造的是現代化、國際化的都市文明,而徐州則更多的是以漢文化、軍事文化為特色,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軍事文化則是位于國際上前列的文化,未來徐州可通過與上海的差異化文化對接,打造離上海最近的漢文化與軍事文化的娛樂、休閑、體驗基地,讓上海的入境游客在最近的地方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召,豐富泛長三角地區旅游產品的寬度與深度。
第三,低碳經濟對接。
上海世博會推廣“社會-經濟-生態”理念,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而對于徐州這座資源枯竭型的重工業城市來講,低碳經濟發展是刻不容緩的,徐州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低碳中國論壇”首屆年會上,徐州市榮獲了2009中國低碳風云榜“最具競爭力的低碳產業基地城市”稱號,目前徐州還在積極與德國合作成立徐州生態示范區,以“徐州東方魯爾工業”為產業載體,以“中德研究中心”為技術平臺,開展煤礦塌陷地生態修復工程、工程師培訓、能源利用等項目的合作構想,城市低碳經濟已經是推動徐州旅游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之一。未來徐州應在低碳經濟上與上海形成緊密的聯系,利用上海的技術、理念優勢,充分利用旅游業的綠色、低碳效應,打造徐州低碳樣板區、實驗區,形成京滬高鐵上的低碳綠色紐帶。
第四,產業對接。
后世博時期與上海對接的實質還應該落實到產業發展上來,形成以旅游為導向的產業體系、產業鏈的組團發展才可實現與上海合作的長遠縱深發展,與旅游度假相關的產業包括有上述的文化創意產業、商務會展產業、時尚運動產業等。上海已于2009年通過了包括金山中國農民畫村在內的15家首批文化產業園區的認證,而徐州農民畫、兒童畫已頗具知名度,還擁有全國文化名村馬莊,未來可依托農民畫等載體的橫向聯合實現兩地的產業對接。此外,后世博時期商務會展業將迎來又一個大發展的絕好機遇,徐州未來將利用其交通、商貿等優勢打造商務會展之都,這勢必[FS:PAGE]要求應充分利用上海這個國際化都市的帶動作用。
第五,節事活動對接。
節事活動對于都市旅游的帶動作用已經日益凸顯,世博會后期,隨著上海在國際上知名度的迅速攀升,各種節事活動在世博后仍將得到長遠、持續的發展。徐州可以組織有民族特色、有影響的一流藝術精品到上海,以及規劃中的世博主題園展演,同時也可以將上海最新的文化節慶品牌項目引入徐州,還可通過兩地的聯合共同舉辦某些大型節慶活動,如可依托上?,F有的桃花節、國際馬拉松賽等與徐州在桃園、未來運動產業發展潛力等方面相結合,形式節慶活動的規模效應,輻射更廣泛的周邊地區。
第六,配套設施與服務對接。
上海游客量的增加,必將加大上海的住宿接待等軟實力方面的壓力。徐州與上海僅隔近600公里,可通過各種便利快捷的交通方式,開通專車巴士接送,在主要街區、景區、機場、車站、碼頭設立24小時旅游服務柜臺,提供旅游宣傳資料和咨詢服務,實現旅游人流的即刻、無障礙周轉,還可通過為旅游者提供大幅優惠住宿措施等吸引更多的客源,擴大徐州的城市影響。需要注意的是,特色化與差異化仍是設施與服務對接的關鍵,須充分發揮徐州對上海的互補作用來實現共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