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內蒙古西部荒漠草原為例
一、退化草地生態保護對旅游開發提出新要求
隨著國內休閑度假旅游的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居民外出休閑需求的快速增長,以草原生態環境為背景,以蒙古族民俗文化體驗為核心的草原旅游不斷興起。退化草地生態系統,尤其在干旱區特殊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其旅游開發面臨著新的挑戰與要求。一方面,旅游開發要以草地恢復和保護為基礎,以提高當地政府與牧民收入為重要目標,從根本上緩減對自然草地系統的壓力,促進草地的恢復與保護。另一方面,草地生態退化嚴重,草地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成為草原旅游區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草原旅游開發,需要在考慮當地自然生態條件限制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規劃思路與方法。本文以內蒙古西部退化草地為例,以草地生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和生態系統恢復措施研究為基礎,提出草原區旅游開發應重點關注的幾方面內容。
(一)內蒙古西部荒漠草地生態退化與生態恢復
1、內蒙古西部荒漠草地退化及恢復現狀
內蒙古西部荒漠草地區降水較少且變率較大,其地帶性植被為旱生中旱生草本植物。受限于自然土壤等條件,該地區并不適于大面積林木生長,僅在局域土壤水分較好的地區有零星森林斑塊分布。然而,以往在內蒙古西部荒漠草地區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中,以人工造林為主要生態恢復措施的案例較為常見,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在區域生態環境中造成了潛在的負面影響。例如,在三北防護林工程中,有些地區出現了“年年造林,卻年年不見林”的狀況,即使有林木成活,也是一片“老頭樹”的景觀,大面積的植樹造林不僅造成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改變了當地水文狀況,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退化。在生態恢復中,應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因地制宜提出科學的恢復措施。
2、干旱區退化草原自然恢復的選擇
(1)干旱區退化草原生態系統的功能恢復——自然恢復
生態系統遭受到一定程度干擾,當干擾解除后,生態系統自身完全有能力進行恢復并達到初始水平。生態恢復的第一層面,即生態功能的恢復。目前對于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系統恢復的問題,國內學者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當生態系統處于輕度、中度和重度等退化階段時,主要以自然恢復為主;當生態系統處于極度退化階段時,其自然能力恢復受到極大削弱,自然恢復過程緩慢,需輔助于人工措施。人工恢復措施應以當地自然條件為基礎,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避免大面積、高密度的人工造林、植灌和種草等行為,應主要從改善土壤狀況和增加土壤種子庫,如施肥和人工播種等方面加速退化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
(2)退化草原生態系統恢復——置換退化系統生產功能
生態恢復的第二層面,如何從根本上將當地牧民轉移到其他產業上或是提高土地生產力,置換退化草地經濟功能,成為恢復的關鍵。蔣高明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對退化草地圍封的同時,通過建立高產人工草地,不僅滿足了當地畜牧業生產發展的需求,而且有效的推動了圍封禁牧的實施,保障了退化草地恢復效果。從內蒙古西部荒漠草原區生態系統退化原因來看,采取適牧或禁牧措施,使退化草地休養生息,以其自然力進行恢復,是當前被廣泛接受的、可行的且符合生態學原理的主要恢復措施。同時,為確保恢復效果,應有效的采取其他措施,例如,以生態旅游理念為指導的旅游開發,可以有效增加當地政府與牧民收入,置換天然草地的經濟功能,并切實有效保護當地草地生態系統,發揮其生態功能。
(二)內蒙古西部草地生態旅游開發的新要求
1、規劃設計原則
生態旅游開發是一種能夠有效保護內蒙古西部草原退化生態系統,提高當地農牧民收入的有效方式。然而,草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使得其旅游開發面臨新的挑戰與要求,這就決定了旅游規劃設計者首先應遵循以下規劃設計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
退化草地生態系統旅游開發應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協調好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的關系,以及旅游業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
(2)保護優先原則
草地資源的保護與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因而在旅游開發中要遵循保護優先的原則。以草地生態系統保護為前提,在草地資源旅游開發、旅游項目策劃與設施建設、當地居民經營活動、資源利用和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均要進行指標控制。此外,還要注重對蒙古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避免旅游開發帶來的文化沖擊。在旅游項目的設計與設施建設上,應盡量體現文化原真性,維護草原景觀,盡量減少人造景觀,強調與草原環境的協調。
(3)利益共享原則
對于草原旅游的開發,應深入考慮當地牧民的利益,通過鼓勵和引導,使牧民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一方面實現旅游在帶動當地居民致富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有效執行禁牧措施,促進草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2、旅游規劃設計要求
內蒙古西部草原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決定其旅游開發和規劃設計,應用生態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將旅游者的活動和草原環境特性有機的結合起來,以草原生態保護為前提,進行旅游空間環境的合理布局,實現游客和旅游吸引物、旅游設施及旅游服務的統一。在草原旅游規劃設計中,應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1) 草地恢復與旅游開發利用的關系
草地恢復與旅游開發是一種辯證關系,旅游開發需要草地生態功能的支持,草地恢復與保護是旅游開發的基礎;同時,旅游開發可以有效提高當地經濟收入,為傳統草地生產方式轉型提供契機,推動自然草地經濟功能的置換,從而促進退化草地的恢復與保護。
(2) 旅游區植被景觀美化與草原生態適宜性的關系
特殊的地理與氣候條件,造就了內蒙古西部獨特的草原景觀。如何在干旱與半干旱條件下,處理好草原旅游區植被景觀美化與草原生態適宜性二者的關系,不僅關系到草原生態系統的正常維持,而且關系到當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應在遵循生態適宜性原則,充分考慮降水、蒸散、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進行草原旅游區的綠化與景觀植被選擇。
(3) 退化草地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的關系
退化草地的恢復,不僅是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地草原旅游開發需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選擇適當的恢復措施,協調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二者關系,是退化草地生態恢復要求和背景下對旅游開發設計的新要求,也是關乎二者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