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現階段已進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飛線上。如何依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進程,是21世紀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做到智慧城市化,選擇合適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一.城市化的概念
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商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村人口轉化為非農村人口,人口向城鎮集聚,農村地區轉化為城鎮地區,城鎮數量增加的過程。城市化的三大標志:
(一)人口職業的轉變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由農村人口轉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在總人口比重中上升。
(二)產業結構的轉變
第一產業逐漸向第二、三產業轉變。
(三)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
城市用地規模擴大,農業用地向非農業用地轉換。
二.中國城市化現狀及未來發展
(一)中國城市化現狀
中國目前城市化現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城市化發展速度快、城鎮人口不斷增長。截至2009年,中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6.2億,城鎮化率達到46.59%,我國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2%發展到2009年的46.59%,只用了30年時間趕上西方國家200年時間,“中國速度”令世人稱奇。截至2008年末,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
2.城市化水平地區差異大。城市化水平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我國東部地區的城市數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長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區。
3.城鎮化水平低。我國的戶籍制度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低。城鎮化水平低于非農產值比重。
4.城市化模式單一。目前中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化模式較為單一,大多城市走的工業城市化道路,也有一些城市是其他模式,比如商業城市化(如上海、廣州等),物流城市化(寶雞),政治城市化(北京),但隨著城市化的深入發展,單一的城市化模式嚴重阻礙了城市化進程。
(二)中國城市化面臨的問題
1.遭遇“半城市化”困擾。當前,我國城鎮化率是46.59%,而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這意味著有13.6%,即約1.7億人然人已離開農村生活在城鎮里,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同時,有許多進城農民并沒有成為真正的市民,成了被進城的“無業市民”,形成了不容忽視的“半城市化”現象。也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留守兒童、打工者子弟學校、新的夫妻兩地分居(農民工分居),春運現象等。
2.城市化缺乏充分吸納就業的能力。我國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一部分是土地被征用的農民和郊區縣改區而來的,他們僅在身份上轉化為城市戶籍,就業并未落實,如果僅將農村人口從身份上轉化為城市戶籍而沒有就業崗位的配合,城市化會帶來城市貧困,經濟難以持續發展。
3. 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2001年至2007年,地級以上城市市轄區建成區面積增長70.1%,但人口增長只有30%。中國的城市化化過程存在這樣的失衡,城市面積的擴展快于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快于城市生活的提升。另外,城市化發展過快,帶來的高房價、農業耕地被無序侵占、強制拆遷等社會問題,積累的大量矛盾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4.公共產品和服務嚴重短缺。由于我國很多區域是“被城市化”,并非真正的城市化,它不是一個系統的推進過程,而是采取勞動力轉移先行的方式進行的,必然導致這樣一種結果:醫療、教育、交通、住房等一系列公共產品和服務嚴重短缺。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化進程的可持續性,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5.“城市病”日漸突顯。城市病是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不良癥狀,如人口擁擠、交通堵塞、就業困難、住房緊張、貧富兩極分化、公共衛生惡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進入新世紀之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城市病呈高發之勢,嚴重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
(三)中國城市化未來之思
1.城市化發展進入轉型期
城市化發展進入一個從規模擴張到品質提升的整體轉型時期,必將出現并加速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轉型。因此,多途徑城市化發展道路是未來城市化發展的趨勢。
2.“低碳生活”將成為城市生活的核心
中國快速走向城市化所面臨的空間沖突、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各種城市病, “健康”、“宜居”、“生態”等成了城市人民的訴求,因此,秉持“和諧”的理念尋找合適的城市化模式,對于目前城市化困境的解決,實現城市品質的提升至關重要。
在此之前,新中國六十年的城市化進程留下了深刻的經驗和教訓。中華大地上對于城市路徑的探索一直持續,而上海世博會則是新的標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將積極影響世界,這或將成為人類對城市集體思考的一次引領。
3.加大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政府應把更多財政資金轉向民生,增加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等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
4.城市發展要整體規劃,把握城市特色
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差異化嚴重不足,高度的同質化一方面使各自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吸引和穩定相關人員。一個城市在規劃發展時一定要先找到自身的特點,然后再據此進行功能定位。
三.旅游型城市發展的優勢和前景
到2050年之前,中國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到70%以上,因此,未來10-15年中國仍將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過去一個階段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由于歷史、體制等多種原因,中國的城鎮化出現了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說到底,城市化的關鍵要素是人而非城,城市化的結構是產業結構而非物質結構,而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而非改變生活場所。我們認為,不同地區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城市化途徑,工業型城市化并非唯一選擇,同一個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也應該選擇不同的城市化途徑。旅游型城市化是未來城市化發展的一條新路,是城鄉兩種生活方式并舉、城鄉同時現代化的城市化,旅游型城市化與其他類型城市化兼容性強,可優勢互補。
(一)旅游型城市化發展的優勢
旅游業,有著“無煙工業”之稱,具備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優勢,在大力提倡低碳經濟的今天,旅游業發展空間無疑更加巨大,它是未來城市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途徑之一,旅游型城市化在城市化發展中有特有的優勢。
1.更利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
旅游型城市化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是基于后現代主義消費觀和后現代主義城市觀的一種城市發展形式,能夠在推動城市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合理調整城市空間、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內涵,從而達到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目標。
2.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建設模式
一方面,旅游型城市化注重突出城市的特色,深入挖掘城市文化,整合現有資源,打造城市獨有的旅游核心吸引物,可以避免城市的同質化。
另一方面,旅游型城市化在發展思路上注重城鄉一體化,強調的是規劃上的一體化,而非景觀一致化,這樣既保留了城鄉景觀的差異性,又實現了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3.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快人口城市化節奏
目前我們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現象,導致很多農民再失去土地后無處就業的狀態。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農民在就業的同時感受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內涵,在物質和精神均實現現代化,從而真正意義上地實現人的城市化。
(二)旅游型城市化發展的前景
不同的城市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或者發展階段會選擇合適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旅游型城市化與其他類型城市化能相互兼容,優勢互補。旅游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驅動力導向,旅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TOLD(Tourism-Oriented Land Development,TOLD)即旅游導向型土地綜合開發模式是旅游型城市化的關鍵。
TOLD模式是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時代的產物,TOLD模式通常需要基于地方政府與投資商、房地產與旅游業、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緊密合作或組合機制;其運行表現出“特定主題、多種活動”,“混合市場、依賴腹地”,“娛樂主導、房產支撐”,“高額投資,先入為主”四個基本特征。根據土地利用總體特征的差異,TOLD模式可以劃分為生態導向型低度開發、文化導向型主題開發、娛樂導向型多元開發三個類型。
創意旅游綜合體 CTC(Creative Tourism Complex)是TOLD模式的一種延伸,是以創意景區為基礎,為創意景區進行配套而規劃建設一系列為旅游者和當地訪客服務的接待、餐飲、會議、購物等服務設施;或者以創意景區的品牌、景觀和環境為依托,進行衍生產品與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推廣,從而衍生開發更多的綜合功能如體育運動、商業開發、節事會展、文化教育、景觀地產、農林牧場等項目,形成用地關系密切、綜合功能互補、整體品牌共享、同時為外來訪客和本地居民服務的相對獨立的綜合發展區域。
創意景區作為TOLD發展內核創意景區作為號召性基本內核,其開發成為支撐性營收主要源泉,可以說,沒有創意景區,周邊開發就成為無皮之毛。創意景區加上綜合開發才是提高邊際效益的最佳途徑。
TOLD模式下的旅游型城市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
1.以休閑景觀地產開發驅動都市近郊城市化;
2.以旅游度假地產開發帶動旅游景區城市化;
3.以旅游商業地產開發推動傳統鄉村人口城市化;
4.以旅游主題地產綜合開發帶動城市品質提升;
5.以大盤綜合性旅游地產開發推動城市空間結構重組;
參考文獻:
[1] 吳必虎,徐小波.創意旅游綜合體.旅游學刊
[2] 吳必虎. 多途徑城市化與溫州旅游目的地建設(報告)
[2] 許豫宏.旅游城市化的宜居生活已成為新生活方式, 鳳凰網房產綜合新聞,2010-12-11
[3]《2010年城市藍皮書》,中國社會科學院
[4] 馬有明. “旅游地產行業化”策略下的城市化模式
[5] 張曙光.城市化存在三大失衡并且已經扭曲, 中國地產領袖年會,20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