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化起源于福特制(fordism)時期的高工資和大眾消費,成熟于20世紀70年代,即后福特制(postfordism)時期的大眾享樂消費(mass consumption of pleasure)的興起。在后現代社會,消費經濟的發展使得大眾享樂消費興起,加劇了城市之間的競爭。規模化、標準化工業大生產驅動經濟的城市發展模式從整體來看已經弱化,消費經濟時代城市本身及其文化表征已成為一種可以生產并進行交換的商品。城市必須“營銷”自己,通過競爭獲取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旅游便成為城市競爭勝出的重要標準之一。旅游作為推動城市化發展的一種動力,變得越來越明顯, 20世紀后期西方發達國家旅游城市化現象逐漸凸現??梢哉f旅游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伴隨著旅游業和城市化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
一.旅游型城市化的內涵
“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認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紀后期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基于后現代主義消費觀和城市觀(注重享樂,pleasure)的一種城市形態,是一種建立在享樂的銷售與消費基礎上的城市化模式。
國內已有學者對中國的旅游城市化現象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對旅游城市化概念進行了界定。旅游城市化是以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積聚和擴散,從而帶動城市地域的不斷推進和延伸的過程,它包括使城市規模擴大和使城市質量提高兩方面內容,同時,城市在人們的旅游活動中作用逐漸增大的現象。
旅游型城市化的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旅游作為推動城市化的一種動力,推動人類社會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文化重構,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從而擴大城市規模。
(二)旅游發展滿足了人們由傳統的日用型消費向現代享樂型消費轉移的需求,旅游城市化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過程。
(三)旅游作為現代享樂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過程是一種新的城市化模式,是一種新的城市化途徑。
(四)旅游型城市化是城鄉兩種生活方式并舉、城鄉同時現代化的城市化,是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而非景觀的一致化。
二.旅游型城市化的本質
我國城市化進程有力推動了我國旅游業發展,而旅游業又顯著提升了城市綜合實力,加快了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城市化與旅游業呈互推發展之勢。旅游城市化對城市或當地的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等均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改變了地區產業結構
旅游城市化改變了地區的產業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旅游業作為關聯度極高的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旅游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支持其發展的基礎性產業的發展,包括交通、房地產、餐飲服務、商業網點、公共事業等,旅游發展帶來的客源和市場,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制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游業發展有利于該區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隨著旅游城市化發展,地區旅游服務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城市經濟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穩定性,如高失業率。
(二)高就業彈性改變城市就業結構
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就業范圍廣,就業層次多,吸納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長新增加的勞動力以及因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的大量富余勞動力,服務業及相關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增加。旅游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三)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游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游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游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
(四)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改變城市環境
旅游城市化極大地推動了休閑度假設施和服務設施等相關產業產品的換代升級,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促進城市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使城市環境逐漸改善、美化。
另一方面,旅游城市化也會對旅游地的自然環境和居民的生活環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不當或者過度開發都可能導致旅游地自然環境的退化、海岸生態系統的破壞等,同時土地功能的改變也有可能引起居民的遷入與遷出,改變居民的生活環境。
(五)促進了地區對城市文化的挖掘與深入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不同城市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和精神。城市的“文化名片”往往是“旅游名片”。旅游城市化推進了對城市文化積淀的挖掘梳理,城市優秀文化歷史遺跡整修保護和城市文化宣傳推廣,形成了城市品牌、彰顯了城市魅力。
(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游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潛在的旅游市場。發展旅游業可以為當地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游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于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三.旅游型城市化的特征
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總結出旅游型城市化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旅游作為城市化的一種動力是旅游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具有特色的象征性符號或者獨特的自然風光或人文資源以吸引旅游者,如大量的娛樂設施、主題公園、購物中心、優美的自然和人工環境等。
?人口和勞動力迅速增長。
?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加快。
?經濟上最活躍的人口集中于旅游服務業和建筑業、房地產業,城市居民在制造業就業的人數很少,私人雇傭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資產階級與中產階級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人階級扮演著更被動的角色。
?國家政府在城市發展以間接調控為主,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供水、供電、供氣等)和社會服務業(學校教育、醫療服務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大眾享樂消費和定制消費盛行, 新的與現代消費社會特征相關的目標體系嵌入。
由于旅游型城市化類型的多樣性,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等背景不同而仍有其特殊性和差異性。例如專門旅游城市的旅游型城市化,轉型城市(老工業城市、新興城市)的旅游型城市化,綜合性城市的旅游型城市化等,不同類型的旅游型城市化在城市規模,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形象塑造,產業結構,城市階層結構和階層關系,城市環境建設等方面表現了不同的特點。
四.旅游型城市化的模式研究
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旅游城市化模式有黃山模式、曲阜模式和以武陵源為代表的旅游景區景點城市化現象、以曲江新區為代表的創意景區導向下的城市化現象四種模式。
(一)黃山模式
1.模式的界定
旅游城市化的含義中其中有一方面指以旅游的發展帶動人口、資本和物質等生產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區積聚和擴散,旅游區域內城市數量不斷增加的現象。黃山作為一個由旅游催生的城市,代表了為旅游活動提供支持的一類城市,其旅游城市化進程極具典型性。
2.模式分析
黃山市因黃山而得名,是一個新型的旅游城市,旅游業被稱為黃山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近10年來,黃山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的百分比值基本占到45以上,2006年到2009年第三產業的百分比值平均值為47,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舉足輕重,而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成為黃山市名副其實的牽頭產業,在黃山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的同時,也推動了整個城市經濟的進步,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黃山市在城市化過程中有如下特點:
首先,是旅游業的迅速增長和產業化進程。當前黃山的旅游業已初步形成黃山大旅游格局,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開發與保護并重,硬件建設和軟件發展并舉的原則下,旅游業由單一型觀光游發展成集觀光、休閑、修學、風情、民俗、美食、文化、尋古、探險為一體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其次,旅游經濟與招商引資。城市經濟需要資金的支持對相關產業依賴性極強的旅游經濟也不例外,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山市旅游經濟的支柱地位引導著城市的投資方向。
再次,旅游經濟與城市建設。黃山自建市以來,城市基礎設施成為建設的重點。近年來交通運輸發展迅速,黃山北站位于京福高速鐵路、皖贛復線、黃杭高鐵“三條高鐵”交匯點。并謀劃建設黃山至金華、衢州鐵路、銅陵至太平鐵路黃山段、黃山至池州城際鐵路。黃山市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確定的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規劃建設的黃山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將形成“一環七射”的高速公路網絡,由高速公路外環、合銅黃、徽杭、屯景、黃千、溧黃、祁碭、寧黃高速公路構成,其中合銅黃、徽杭高速公路在中心城區南部形成的南半環為現狀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北半環,屯景、黃千、溧黃、祁碭、寧黃高速公路為規劃高速公路。黃山口岸是安徽省第二大空港,并于2010年黃山航空口岸擴大對外開放通過國家級驗收晉升國際機場,目前機場正進行新一輪4E標準改造。
(二)曲阜模式
1.模式的界定
旅游城市化的另一種表現就是旅游區內城市規模在原有基礎上逐漸增大的現象。曲阜的旅游城市化與黃山模式不同,從時間上看,曲阜旅游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呈現出一種共生關系;從空間上看,在曲阜城市就是旅游地,旅游地即城市,景區景點則分布在城市(旅游區)內部,曲阜旅游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
2.模式分析
曲阜的旅游資源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三孔”為代表的文物資源;一類是以尼山、石門山為代表的自然資源;還有一類是圍繞孔子與孔子文化開發建設的一批主題公園。 旅游資源的核心部分分布在城市內部,這使城市和旅游區在范圍上有了較大的重合。
城市在旅游區中的位置以及城市與景區景點的相對位置將對旅游城市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首先是旅游產業的布局。從一般意義上說,旅游產業對客源市場和旅游資源有一種趨近性。因此,在黃山的模式中,旅游部門或者圍繞景區景點,或者依托城市,分布得較為分散,曲阜的旅游各部門則基本上位于城市內部,而產業的集聚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城市化的水平。另外,旅游部門在為旅游業服務的同時,也為城市的居民提供服務,旅游部門服務對象雙重性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極大的緩解旅游季節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但這種優勢的發揮與“城市——旅游區——景區景點”三者的位置有著很大的關系。
其次,是城市布局與管理。曲阜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明故城為中心、東魯(魯國故城遺址)、西文(曲阜師范大學)、南新(新城區)、北林(孔林)的十字花瓣型,這種城市布局奠定了旅游業的中心地位。這一布局將使城市規劃與管理必須圍繞旅游業來進行,城市的旅游功能將越來越強。在黃山模式中,旅游服務被分散到城市景區景點幾個部分,并不像曲阜都集中在城市的范圍內,因此在城市支柱產業的選擇上,黃山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無疑,支柱產業將直接影響到城市的布局和管理。
第三方面是城市文化與環境保護上的差異。在曲阜這類旅游城市中,城市文化與旅游文化密切相關,兩者具有更多的同質性曲阜城市的發展歷史就是城市化的歷史,因此,曲阜的城市文化和旅游文化具有極強的穩定性。黃山是一個新興的旅游城市,城市與徽州文化發源地的交錯將導致城市文化的脆弱此外環境惡化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弊端,旅游業的發展所要求的城市改造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在曲阜這樣古老的城市表現得更為突出。
(三)以武陵源為代表的旅游景區景點城市化
1.模式的界定
景區城市化是指發生在風景區內的城市化現象,其人口由農村向風景區內的城鎮轉移,農業生產活動向旅游接待為主導的第三產業活動轉移,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為城鎮生活方式。風景區內的城市化現象按照發生地域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風景區核心景區的城市化現象,如通常所說的“山上、溝內、湖內”等地域,另一類是風景區內接待基地(旅游村、鎮)的城市化現象。
2.模式分析
武陵源自古地處邊遠,舊時交通閉塞,舟車隔絕。其開發始于1979年張家界國營林場開放,從當時接待游客1.3萬人次開始,到2009年接待游客1167萬人次。武陵源風景區的城市化現象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1988年建區以來,武陵源區堅持以旅游經濟為中心,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迅猛發展,現已開辟景點300多處,修建高標準游道11條,100多公里。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委員會專家對武陵源的考察報告中,“對武陵源的旅游業基礎在1992年評估后的發展速度十分震驚”,認為“武陵源現在是一個旅游設施泛濫的世界遺產景區”,“已變成被圍困的孤島”,它們“對景區的美學質量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2000年4月,武陵源風景區建筑物拆遷總體方案出臺,“連同居民住房在內將有近34萬平方米的建筑物被拆除,耗資至少3.45億元”,“自1990年到現在,景區所有門票收人也不過這個數,等于白干了”。武陵源風景區的城市化已經成為關系到這一世界級旅游勝地生死攸關的關鍵問題。2001年湖南省人大頒布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并開始實施,規范了建設項目審批手續,使規劃建設走上了法制化軌道,風景名勝區內的建設項目得到了控制,品質得到了提升。
景區景點的城市化在當前旅游開發中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且涉及到的景區景點始終沒有走出“先破壞后治理”這一模式,其中武陵源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從中可以概括出此類景區城市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有:
1.經濟利益的驅動
未開發景區經濟上的原始性和旅游經濟超前性之間的落差吸引了資本、勞動力等經濟要素向景區景點靠攏,直接催生了旅游商業區和接待服務區,伴隨著相當規模建筑群的出現,景區城市初具雛形。
2.景區景點行政上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
景區的多頭管理造成了各管理部門“利益均沾、風險不擔”的心態,從而無法對景區景點進行統一的開發、規劃與保護。
3.行政支配旅游經濟
行政對經濟的干預通常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任意性,并且往往摻雜了政治因素,景區景點生存的可持續性往往被忽略。
4.景區景點與村落區位上的一體化
國內相當數量的景區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區域連為一體,旅游熱點一旦形成,將帶來景區和居民村落的全面城市化。
5.景區原住民對景區景點的依附關系
景區景點是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基礎,顧及到當地的利益,景區的開發與規劃往往沒有充分考慮居民居住點與景區的關系,隨著外來旅游從業者的加入,集中起來形成新的村落與城鎮,出現景區的城市化現象。
(四)曲江模式
1.模式的界定
創意景區作為創意旅游綜合體的基礎及TOLD(Tourism Oriented Land Development)模式的發展內核,對于區域的開發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創意景區加上綜合開發是提高邊際效益的最佳途徑,沒有創意景區周邊的開發就成了無皮之毛。曲江新區從一片風野草蒿的荒蕪之地,在短短幾年時間,一躍成全國旅游城市爭相效仿的模板,這種創意景區導向下的城市化現象極具代表性。
2.模式的分析
曲江新區位于西安市東南,是陜西省西安市確立的以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新區。成立初期,該區域為省級旅游度假區。2003年,經西安市政府批準,更名為曲江新區,面積20.57平方公里。更名之后,新區充分依托陜西省和西安市大文化、大旅游、大文物的優勢,以城市運營收益大力投資文化產業和公共設施,以大項目為帶動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迅速發展成為西安乃至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2009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研究通過了《曲江新區擴區發展規劃》,曲江新區核心區域面積擴大到40.97平方公里,區內規劃建設出版傳媒產業園區、會展產業園區、國際文化創意園區、動漫游戲產業園區、文化娛樂產業園區、國際文化體育休閑區、影視娛樂產業園區、藝術家村落等九大文化產業園區,擴區之后,將在區內培育完整的旅游文化產業鏈,建設以文化、旅游、生態為特色的國際化城市示范新區。截至2010年6月,這片土地不僅成功吸引了1600多家文化企業的進駐,形成了文化產業的聚集;同時改變了城市旅游景點長期以來依靠門票經濟發展的尷尬局面。
曲江新區依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城市化進程,帶動項目綜合開發,并以旅游文化產業為驅動力帶動區域價值全方位提升。區內知名的創意景區包括大唐芙蓉園、雁塔噴泉廣場、大唐不夜城、唐大明宮遺址公園等。“曲江模式”可以歸納為“文化+旅游+城市”。具體地說就是挖掘土地的文化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國際化手段,通過大項目帶動戰略,把這種資源通過文化演繹、文化創意的方式,轉化為文化產品。
“曲江模式”的運作流程可以概括為:選址→用文化進行包裝→貸款→基礎建設→招商引資→地價成倍甚至數量級翻番→出讓土地獲得資金→炒文化概念、建設主題公園→土地再次升值。
參考文獻:
[1] 李鵬.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規制研究.社會科學家,2004(4)
[2] 陸林,葛敬炳. 旅游城市化研究進展及啟示.地理研究,2006,25(4)
[3] 李國印.中國旅游城市化研究綜述,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4] Qian Chun Xian.我國城市化進程與旅游業發展呈“互推”之勢, 新華社 2011-10-27